关于推进村集体减负增收的调查与思考
村集体经济是保障村级产业织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,做好村集体减负增收工作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,笔者最近通过走访,查阅资料,进行梳理分析,对全镇村级集负担和收入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思考。
一、现状及问题
1、底子差收入少。分界镇地处泰兴最东部,属于黄桥革命老区乡镇,全镇14个村居集体经营性收入相对于其他乡镇而言明显偏少,是典型的“老少边穷”地区。2016年新一轮建档立卡时,全镇14个村居除湖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市定35万元脱贫标准,其余13个村均为经济薄弱村,且低于20万元的村居还有8个。
2、有增长幅度小。近年来,分界镇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,全面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潜力,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逐年增长。2016年-2019年,14个村居经营性收入之和年均增速达到15%,至2019年年底达到603.8万元,14个村全部达到35万元以上标准。
3、发展快负担重。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,村级集体的刚性支出“项目”越来越大,村级债务有逐年加大的趋势,虽然镇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,控减村级支出,避免产生新的村级债务,但村级组织用于环境整治、绿化美化、庄台打造、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费用客观上正在逐年上升,各村刚性支出合计2017年为540万元,2018年518.9万元,2019年达到847.39万元,其中集体用工及其它用工报酬223.3万元,占26.3%;六位一体管护6.77万元,占0.8%;秸秆双禁7.96万元;占0.94%;环境管理78.36万元,占9.2%;办公支出27.39万元;占3.5%;各类创建宣传牌的升级更换20.18万元,占2.5%;六项合计占比达到53.24%;2020年各项支出预计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。
4、资源少,能力低。分析全镇各个村居的收入来源,主要集中在房屋出租、鱼塘发包,土地流转服务费等,一般村集体资源偏少,个别村可利用的资源更是匮乏。造成村集体经济收入毫无增长的空间,广大村居干部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水平普遍偏低,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没有确立。加之人脉资源偏少,没有能力落实可持续增收的项目,对于支出项目的不断加大,多是通过各类关系向上争取一点资金。为应付急需项目的支出,沉重的村集体债务已成为不少村干部的压力和包袱。
二、症结及原因
1、集体增收资源不足,增收渠道偏少。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存在结构不合理,自营收入比重偏低,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,内生增收能力不强,增收渠道较窄。2017年村集体收入构成中,税收返还占比超过35%,虽然2018年降至10%,但大多数村对税收返还的依赖程度较高,部分村缺乏发展思路,创收渠道不多,加之2019年税收返还不可纳入村级经营性收入统计,使村级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增大。
2、公共事业发展快,刚性支出增加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,为了打造生态宜居环境,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。村级组织需要承担基础设施、环境整治、人文景观、环卫设施、绿化美化等方面的投入持续加大。2019年,部分村投入超过35万元。多数村在10-20万元以上,在河道、绿化、卫生等方面的长效管护费用也逐年上升,一年两季的秸秆禁烧时间长达四个月,各类用工持续增长,相关用工报酬也逐步提高,村集体经济的刚性支出负担也越来越大。
3、发展制约因素增多,控减难度大。由于总体规划、用地指标和金融服务等因素制约,村集体经济项目往往难以落地生根。据统计,全镇14个村居几乎无可利用集体建设用地,近三年来,因为收入的增幅低于支出的增长,村级债务控减难度加大,成为普遍现象,全镇14个村,仅一个村无债务,有三个村负债超过300万。
三、对策及建议
1、创新举措促增收。因地制宜,不断探索集体经济发展多种模式。加强村居干部培训,提升他们发展经济的能力,盘活资产资源,实行“以资”生财。规范民主管理程序,实行事前把关,事中监督,事后跟踪,从根子上堵塞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中的漏洞。建立一套完整的租赁发包,资金收缴等操作规程,按照应进尽进、应收尽收的要求,所有项目全部进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交易,对有失公平、优厚亲友之类的合同必须终止履行,规范重签。用活土地资源,实行“以地生财”,发展农业适度规范经营,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,增加土地流转服务费,提供有偿服务,实行“以劳生财”。集镇及工业集聚区所在的分界、王厂、耿厂、官庄、长生等村居,通过为政府、企业提供物业、保洁等服务,增加经营性收入。上争帮扶项目实现“以扶生财”。在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中,根据村出资金额的比例,按平方米折算补贴到村。强化税源培植,实现“以税生财”,鼓励村居培植税源经济,实行税收分成,加大税收返还到村比例,增加村集体收入。
2、落实制度促减负。落实预决算制度,坚持量力而行,量入而出,控制各类评比,创建达标升级事项,建立长效管控机制,严防变异回潮和反弹。建立村级组织运行经费保障制度和自然增长机制,加大保障力度,逐步把农业发展、保健护绿治安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所需费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,减轻村级组织所需经费投入压力。
3、规范支出促化债。严格控制支出范围和支出标准,努力降低财务成本,严禁举债超前支出,防控人为短期化造成的“政绩负债”,严防各类用工支出,压缩非生产性开支;严控人员经费,按照编制,定员定岗,不准超编使用,实行工作岗位与绩效挂钩的工资结构办法,达到精干、高效的目的,减少费用支出。
4、强化监督促规范。严格“三资”管理,经服中心、会计代理中心要加强对村级集体“三资”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,加大对代理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,对村(居)集体资金、资产、资源确保规范管理,账目清楚、资金资产安全,规范产权交易、农村各类产权、资源流转要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,通过协商转让、拍卖、招标等方式实现保值增值;强化民主监督,要严格“四公开一监督”,确保人民群众的参与权、知情权和监督权,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,对财务收支活动实行监督与管理。
泰兴市扶贫“三会”分界镇分会 卢玉明